美麗的沈家門漁港是世界三大群眾性漁港之一,這里是我國優秀的風景旅游區。她與佛教圣地普陀山、金庸筆下桃花島和沙雕故鄉朱家尖構成了旅游金三角,... [ 詳細 ]
“三伏”養生之道
時間:2012-11-13 16:23來源:求醫網
酷暑臨近,再過一個多星期,我市就要正式進入“三伏天”了。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且潮濕又悶熱的日子,也是各類健康問題接踵而來的日子。中暑、心腦血管疾病、腸胃疾病是三伏天最易發生的幾大疾病,而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8日開始至8月16日結束。中醫指出,三伏天的養生非常重要。那么,我們在三伏天該怎樣養生呢?
1、三伏天謹防“情緒中暑”,調理情志是關鍵
很多人到三伏天就會出現各種情緒問題:心煩、焦躁、易怒。有些人會出現諸如“最近天天和人吵架,在外面和顧客吵,回到家和老公吵,看誰都不順眼,做什么都心煩”、“每天做什么都感覺特沒勁,完全進入倦怠期了”等現象。中醫認為:“夏屬火,與心對應,很多人出現脾氣暴躁、心煩失眠等癥狀,都是因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氣溫高,易使人煩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謹防情緒中暑。
那么,怎樣預防情緒中暑呢?保持心情舒暢,重視心神的調養,是預防情緒中暑的關鍵,建議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靜養,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現‘情緒中暑’,建議閉上雙眼深呼吸,以緩解自己不安的情緒。少發火,要多提醒自己遇事保持沉著冷靜,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氣。
2、體質不同,三伏天養生方法亦不相同
每個人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也不一樣。三伏天溫度高、濕度大,養生一定要根據個人體質,分清虛實,對癥補益才行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
中醫認:平和質的人胖瘦勻稱、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調補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在飲食上沒有明顯的禁忌;而痰濕質的人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怠,調補應以疏肝理氣為主,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陽虛質的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調補應以溫補脾腎,宜食溫熱的食物,比如荔枝、龍眼、羊肉、狗肉等;氣虛質的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軟、不喜運動,調補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飲食上宜食性質平和、偏溫之物,如山藥、龍眼肉、蓮子等。
3、三伏天,飲食宜清淡且多吃“苦”
“三伏天不僅讓人心煩氣躁,就連食欲都大大減退”,這是很多人對夏伏天的一個共同的切身感受。這個時候的飲食要格外注意。飲食要清淡,注意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同時,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這樣可以清熱祛暑,健脾開胃,還能增進食欲,緩解不適感。同時三伏天氣溫較高,人體代謝快,能量消耗大,這個時候一定要適當補充蛋白質,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左右,如鴨肉。據了解,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并且還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除了補充蛋白質,三伏天酷熱,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的狀態,這時可以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蜂蜜、蓮藕、木耳、菊花粥等。值得注意的是,體質偏熱的人在三伏天要注意少吃溫性、熱性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黃鱔等。
4、三伏天,“冬病夏治”進行時
現在已有不少市民開始在中醫院兒科預約做“三伏貼”治療。 “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針灸、火罐、艾灸等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較好的時候,患有“冬病”的人多屬于陽虛體質,而人體在夏季時的陽氣最為旺盛,在這個季節利用氣溫高,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通過一些培補陽氣的方法來糾正陽虛體質,常能使“冬病”的發作次數和嚴重程度得到明顯的改善。
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主要是指咳嗽、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體虛易感冒、畏寒癥及慢性腸胃炎等。(詳情可向中醫院兒科咨詢:、)
5、夏練三伏,以輕松運動為主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酷熱天氣下鍛煉,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得肌體能更好地適應炎熱的天氣,從而達到防病健體的目的。雖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一定要因人而異,對于老年人和體質較差的人而言,一味地強調“夏練三伏”是不可取的。
當**氣溫在30到33℃時,老年人及體質較差的人就要減少運動量建議選擇早晨或晚上進行適當鍛煉,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而當三伏來臨時,氣溫在 35℃以上,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動,以靜制動,并保持充足的飲水。熱天里動一動就出一身大汗,很多人因此放棄運動鍛煉。專家表示,其實夏天也應堅持運動,這樣才能提高機體耐熱能力以及抵抗力。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夏季應以輕松運動方式為主,尤其是大部分時間呆在空調房、習慣了以車代步的都市人,如果運動過量或運動方式不當,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運動項目不要過于劇烈建議在清晨或傍晚時,選擇相對平和的太極拳、游泳、散步、慢跑、健身操、瑜伽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