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病三分治七分養”,其中的“養”就包含了正確的生活方式,關節炎患者離不開“養
不同關節受累者的生活指南
(一)手小關節
手小關節受累可因過度用力而出現肌腱或肌腱環受損或斷裂,導致關節不穩或畸形變,故應避免手指用力過度。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使用較大關節,如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擰瓶蓋時,不要只用手指擰,而應用掌心加力來擰。避免手指長時間處于屈曲狀,用手寫字、編織、打字和修理時,應間斷休息,并常伸展手指。平時注意行抓和握的鍛煉。
(二)下肢大關節
膝和髖關節屬于負重關節,它們的受累可影響行走和運動。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盡可能避免負重運動,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手提或背負重物,可行游泳或散步,其中游泳是較好的運動項目。應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床的高度要適宜,可在床旁放一張椅子,以幫助上下床;盡量坐高椅凳而勿坐低凳或沙發;較好在椅凳上坐著淋浴,而不用浴盆;如廁時使用坐廁,馬桶上可裝一定高度的塑料墊座,并在周圍裝上扶手。為保護受損的關節,可用護膝和手杖,手杖應選易于調節高度、適于抓握和底端接觸面積大的輕巧木制或鋁制產品。病變較重者可用拐杖或助行器,助行器尤適于關節不穩定者。拐杖底端應裝防滑橡皮,其長度以使肘關節屈曲30°為宜;使用拐杖時,上臂負重,腕和肘關節處于伸展位。完全不能行走者應使用輪椅。膝內翻或外翻者可用楔形鞋墊。
(三)足小關節
足部小關節受累的患者應選擇合適透氣的鞋和襪,鞋底應柔軟,鞋身應盡可能深而寬大,以容納畸形的足部,防止因摩擦起皰和皮膚破潰。鞋后跟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厘米左右為宜,鞋底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注意不要長時間地行走和站立。應經常洗腳,保持足部衛生和干燥。
(四)脊柱關節